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不少考生担心遇到 “企业订单绑定就业”“强制安排实习”“隐性额外收费” 等问题,影响学习体验与权益。实际上,这三类情况在联合培养中可能存在,但需区分 “政策允许的合理情形” 与 “违规侵权行为”,并非所有联合培养都有此类问题。2026 年有报考计划的考生,可通过以下解析明确边界,避免踩坑。
一、企业订单:多为 “自愿选择”,少数绑定需明确条款
专升本联合培养中的 “企业订单”,指 “高校、专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学生毕业后优先进入该企业工作”,这类模式并非普遍存在,且以 “自愿参与” 为核心原则,仅少数情况有绑定要求。
1. 合理的企业订单:自愿参与,权益透明
多数企业订单班属于 “校企合作增值项目”,学生可自主选择是否加入,核心特点的是:
自愿报名:订单班单独招生或在联合培养学生中二次选拔,学生需提交申请,通过企业面试后加入,不强制所有联合培养学生参与;
权益明确:企业会提供额外资源(如企业导师授课、专项实训设备、实习补贴),同时明确 “毕业后优先录用” 的条件(如成绩达标、无违纪),但不强制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留企或自主就业。
例如,山东省某 “智能制造” 专升本联合培养项目,与当地车企合作开设订单班,学生自愿申请后,企业每月提供 1500 元实习补贴,安排技术骨干授课;毕业后学生若符合车企录用标准(如实操考核合格),可优先签约,但学生也可选择其他企业,无绑定约束。
2. 需警惕的违规订单:强制绑定,限制就业
少数不良企业会与院校合作,以 “提供奖学金、降低录取分数” 为诱饵,强制学生签订 “就业绑定协议”,属于违规行为,具体表现为:
要求学生入学时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约定 “毕业后必须在企业工作 3-5 年,否则赔偿违约金(数万元)”;
限制学生自主就业或升学(如协议规定 “不得考研、不得报考公务员”),违反《就业促进法》中 “劳动者自主择业” 的原则。
应对方式:若遇到此类订单班,可拒绝签订绑定协议,或向当地教育部门(如省教育厅职成教处)举报,维护自主就业权益。
二、强制实习:合理实践要求与违规强制的区别
专升本联合培养强调实践能力,实习是培养环节的重要部分,但 “合理实践要求” 与 “违规强制实习” 有明确界限,前者合法合规,后者需坚决抵制。
1. 合理的实习要求:纳入培养方案,不算强制
若实习被纳入联合培养的正式培养方案(经省教育厅备案),属于 “必修环节”,需按要求完成,不算 “强制实习”,核心特点是:
与专业相关:实习岗位与专业方向一致(如护理专业在医院实习、计算机专业在 IT 企业实习),而非 “跨专业打杂”(如安排护理专业去电子厂流水线工作);
有学分认定:实习结束后需提交实习报告,通过考核可获得相应学分,未完成则影响毕业,但学生可在院校合作的多家单位中选择实习地点;
有基本保障:企业需提供实习补贴(通常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80%)、安全保障(如购买意外险),不收取 “实习押金”。
例如,湖北省某 “电子商务” 联合培养项目,将 “6 个月专业实习” 纳入培养方案,学生可在院校合作的 10 家电商企业中选择(如淘宝店铺运营、抖音直播运营),企业每月发放 2000 元补贴,实习考核合格后获得 6 学分,属于合理实践要求。
2. 违规的强制实习:与专业无关、无保障、谋利性质
以下三类实习属于违规强制,学生有权拒绝:
与专业无关的 “顶岗实习”:如安排机械专业学生去酒店做服务员、会计专业学生去工地搬砖,以 “完成实习指标” 为名帮企业解决用工短缺;
无补贴或收取费用:企业不发实习补贴,甚至要求学生缴纳 “实习管理费”“设备使用费”;
延长实习时间:超出培养方案规定的实习时长(如要求实习 12 个月,远超备案的 6 个月),影响正常课程学习。
应对方式:向院校提出更换实习单位的申请,若院校拒绝,可保留证据(如实习安排文件、企业通知),向省教育厅或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三、额外收费:合法备案收费与违规隐性收费的区别
专升本联合培养的学费按本科院校标准收取,但可能存在 “合法备案的额外收费” 与 “违规隐性收费”,前者需按规定缴纳,后者可拒绝并举报。
1. 合法的额外收费:需备案公示,自愿选择
仅两种额外收费合法,且需满足 “备案公示、自愿选择” 的条件:
校企合作实践费:若企业提供专项实训资源(如独家技术培训、高端设备使用),需额外收费,需经省教育厅、物价局备案,公示收费标准(如每年 2000-3000 元),学生可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不参与则不收费,仅使用基础实训资源);
考证辅导费:若院校提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辅导(如教师资格证、护士资格证),收费需明码标价,学生可自主选择是否报名,不强制捆绑。
2. 违规的隐性收费:无备案、强制收取,需坚决抵制
以下收费属于违规,学生有权拒绝缴纳:
“建校费”“赞助费”:以 “保证录取”“优先安排实习” 为名,要求学生缴纳数万元的 “赞助费”;
强制购买教材 / 设备:要求学生从院校指定渠道购买高价教材、实训设备(如溢价 200% 的专业软件),不允许自行购买;
“毕业包过费”:以 “确保顺利毕业” 为名收取费用,实则毕业审核是院校的正常职责,无需额外付费。
应对方式:要求院校提供收费的备案文件,无备案则拒绝缴纳;若院校强制收费,可向当地物价局或教育督导部门举报。
四、2026 年报考建议:3 步避坑,保障权益
第一步:查培养方案与备案信息
报考前登录省教育厅官网,查询联合培养项目的备案信息(如培养方案、收费标准),确认实习要求、企业合作是否合规,避免选择无备案的 “野项目”。
第二步:问清关键细节,留存证据
向院校招生办确认 3 个问题:① 企业订单班是否自愿,有无就业绑定;② 实习是否与专业相关,补贴标准多少;③ 除学费外还有哪些收费,是否有备案文件,将回复录音或截图留存。
第三步:遇违规及时维权
若入学后遇到强制实习、隐性收费等问题,先与院校协商,协商无果可拨打省教育厅举报电话(如湖北省教育厅举报电话 027-87328039),或通过 “12345 政务服务热线” 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合理情形需配合,违规行为要抵制
专升本联合培养中的企业订单、实习要求、额外收费,并非全是 “坑”—— 合法合规的企业订单能提供优质资源,合理实习能提升实践能力,备案收费能保障额外服务;但违规的绑定、强制、隐性收费需坚决抵制。2026 年考生只需提前查备案、问细节、懂维权,就能在享受联合培养优势的同时,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在专升本志愿填报中,不少考生因无法准确识别 “联合培养” 专业,要么误报非联培专业错失实践资源,要么漏报联培专业错过低分升学机会。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 专业有明确的官方标注与信息来源,只需通过 “查渠道、看标注、核细节” 三步,就能精准识别。2026 年考生可按以下方法操作,避免志愿填报失误。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不少考生担心遇到 “企业订单绑定就业”“强制安排实习”“隐性额外收费” 等问题,影响学习体验与权益。实际上,这三类情况在联合培养中可能存在,但需区分 “政策允许的合理情形” 与 “违规侵权行为”,并非所有联合培养都有此类问题。
通过专升本联合培养获得本科学历后,不少考生担心 “联培” 标签会影响后续考研、考公、考编,甚至误以为 “学历认可度低,报名会被拒”。实际上,联培升本属于全日制普通专升本范畴,学历效力与普通专升本完全一致,在考研、考公、考编中无额外限制,仅需满足各类考试的统一报考条件。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学习中,部分学生因 “专业兴趣不符”“家庭地域变动” 想转专业或转学,却担心 “联合培养模式特殊,调整无门”。实际上,这类调整并非完全不可行,但受 “省教育厅统筹政策”“校校合作协议” 双重约束,比普通专升本(非联合培养)更严格,且需所有合作主体一致同意。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学费收取标准是考生关注的实际问题 —— 不少人疑惑 “全程在专科上课,学费按专科收还是本科收?”“分段上课会不会两边收费?”。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学费有明确政策依据,无论培养地点在哪,均统一按合作本科院校的同专业学费标准收取,与专科院校学费无关,仅部分特殊情况有细微调整。
不少考生担心:专升本联合培养若两年都在专科院校上课,会错过本科院校的优质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师资),导致学习资源 “打折”。实际上,两年全程在专科上课的联合培养,资源并非 “绝对缩水”,而是 “适配性调整”—— 专科院校的实践资源更贴合需求,本科院校也会通过多种方式补充核心资源,关键看 “资源是否匹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