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硕士升学中,“联培” 常与 “统招” 一同被提及,但不少考生对 “联培到底是什么”“和统招有啥不一样” 存在困惑,甚至误将两者等同于 “档次差异”。实际上,“联培” 是一种特殊的培养模式,“统招” 是招生方式,两者并非对立关系,却在培养主体、资源分配等方面有显着不同。2026 年备考学生需先理清概念,再结合自身需求选择。
一、先搞懂:什么是 “联培”?核心是 “多方合作培养”
“联培” 全称为 “联合培养”,指由两所及以上独立办学单位(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 ,基于共同的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与实践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破单一单位的培养局限,让学生同时享受多平台资源。
联培并非仅存在于硕士阶段,本科、博士阶段也有,但硕士阶段的联培最常见,主要分两类:
学术型联培:多为 “高校 + 科研院所” 合作(如北京大学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培),侧重学术研究,学生前 1-2 年在高校修课,后 1-2 年在科研院所参与课题研究;
专业型联培:多为 “高校 + 企业” 合作(如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培),侧重实践能力,学生部分课程在高校完成,核心实践环节在企业开展(如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岗位轮岗)。
例如,某 “计算机技术” 专业联培硕士,前 1 年在高校学习 “人工智能基础”“编程算法” 等理论课程,后 2 年进入合作的互联网企业,参与 “用户行为分析系统” 开发项目,企业导师与高校导师共同指导论文,毕业需提交项目成果报告。
二、关键对比:联培与统招的 5 大核心区别
“统招” 即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是硕士招生的主要方式(多数硕士为统招录取)。联培硕士大多通过统招方式录取(少数为专项计划),但录取后的培养过程与普通统招硕士(非联培)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 5 个方面:
对比维度 | 联培硕士 | 普通统招硕士(非联培) |
1.培养主体 | 多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负责 | 单一主体(仅招生高校)负责 |
2.培养模式 | 工学交替 / 分段培养(如 “高校修课 + 院所 / 企业实践”) | 集中在高校内培养(课程+校内实验/实习) |
3.资源获取 | 多平台资源(如院所的顶尖实验室、企业的项目数据) | 高校自有资源(校内实验室、合作实习单位) |
4.导师配置 | 双导师/多导师(高校导师+院所/企业导师) | 单导师(高校校内导师) |
5.毕业要求 | 多结合实践成果(如企业项目报告、院所科研论文) | 以学术论文/设计(如毕业设计)为主 |
具体差异解析:
培养主体与模式:联培 “跨单位”,统招 “校内闭环”
普通统招硕士的培养全流程由招生高校独立完成,课程、实验、实习、论文指导均在高校内或高校合作的单一单位开展(如高校指定的实习医院);
联培硕士则需在多个单位间衔接,例如学术型联培生需在高校与科研院所间往返,专业型联培生需平衡高校课程与企业工作节奏,对时间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资源与导师:联培 “多资源 + 双导师”,统招 “单资源 + 单导师”
普通统招硕士的资源局限于高校自身(如校内实验室设备、图书馆文献),仅由高校导师指导;
联培硕士能接触到高校外的优质资源(如中科院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华为的 5G 技术研发平台),且有 “双导师”—— 高校导师负责理论与论文框架,院所 / 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指导(如教学生使用专业仪器、解决项目难题)。
毕业要求:联培 “重实践结合”,统招 “重学术 / 校内成果”
普通统招硕士(尤其是学术型)毕业多要求发表期刊论文、完成校内实验课题;
联培硕士毕业要求更灵活,学术型联培生可提交科研院所的课题报告替代部分论文要求,专业型联培生可将企业项目成果(如技术方案、专利)作为毕业考核依据。
三、常见误区:别混淆 “联培” 与 “统招” 的 3 个关键点
误区 1:联培不是 “独立招生类型”,大多需通过统招录取
联培是 “培养模式”,不是 “招生渠道”。多数联培硕士需和普通统招硕士一样,参加全国硕士统考、过线后复试录取,仅少数专项联培项目(如 “校企合作专项计划”)有单独招生名额,但仍属于统招体系内。
误区 2:联培毕业证无 “特殊标注”,与统招学历效力一致
除 “中外联合培养”(部分会标注 “中外合作办学”)外,国内联培硕士毕业后,颁发的毕业证、学位证与普通统招硕士完全一致,无 “联培” 字样,学信网可查,考研、考公、就业时学历认可度同等,不存在 “联培学历档次低” 的情况。
误区 3:联培不适合所有人,需匹配个人发展目标
适合联培的情况:想走科研路(需学术型联培资源)、想进特定行业(需专业型联培的企业资源);
不适合联培的情况:适应能力弱(难以应对跨单位衔接)、想专注学术理论(普通统招的校内培养更连贯)。
四、2026 年选择建议:按 “发展目标” 选,不盲目跟风
想走科研 / 进科研院所:优先选 “高校 + 顶尖科研院所” 联培
如申请 985 高校与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研究院的联培项目,能积累科研经历、接触行业大牛,为读博或进科研院所工作铺路。
想进企业 / 看重实践:优先选 “高校 + 行业龙头企业” 联培
如申请与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的联培项目,实践期间可积累项目经验、获得企业导师推荐,毕业时比普通统招硕士更易进入目标企业。
想专注学术 / 适应稳定节奏:选普通统招硕士
若计划毕业后考公、读博或进入高校任教,普通统招硕士的校内培养更连贯,无需应对跨单位衔接的麻烦,能集中精力提升学术能力。
联培是 “模式差异”,统招是 “招生基础”
“联培” 不是 “低档次” 的代名词,而是为特定目标学生设计的 “优质资源整合模式”;“统招” 是多数硕士的录取途径,联培硕士也多源于统招。2026 年考生无需纠结 “联培还是统招”,而是要先明确 “自己想走科研还是实践路”,再看目标院校是否有匹配的联培项目 —— 适合的培养模式,比单纯纠结 “概念差异” 更能助力未来发展。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在专升本志愿填报中,不少考生因无法准确识别 “联合培养” 专业,要么误报非联培专业错失实践资源,要么漏报联培专业错过低分升学机会。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 专业有明确的官方标注与信息来源,只需通过 “查渠道、看标注、核细节” 三步,就能精准识别。2026 年考生可按以下方法操作,避免志愿填报失误。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不少考生担心遇到 “企业订单绑定就业”“强制安排实习”“隐性额外收费” 等问题,影响学习体验与权益。实际上,这三类情况在联合培养中可能存在,但需区分 “政策允许的合理情形” 与 “违规侵权行为”,并非所有联合培养都有此类问题。
通过专升本联合培养获得本科学历后,不少考生担心 “联培” 标签会影响后续考研、考公、考编,甚至误以为 “学历认可度低,报名会被拒”。实际上,联培升本属于全日制普通专升本范畴,学历效力与普通专升本完全一致,在考研、考公、考编中无额外限制,仅需满足各类考试的统一报考条件。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学习中,部分学生因 “专业兴趣不符”“家庭地域变动” 想转专业或转学,却担心 “联合培养模式特殊,调整无门”。实际上,这类调整并非完全不可行,但受 “省教育厅统筹政策”“校校合作协议” 双重约束,比普通专升本(非联合培养)更严格,且需所有合作主体一致同意。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学费收取标准是考生关注的实际问题 —— 不少人疑惑 “全程在专科上课,学费按专科收还是本科收?”“分段上课会不会两边收费?”。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学费有明确政策依据,无论培养地点在哪,均统一按合作本科院校的同专业学费标准收取,与专科院校学费无关,仅部分特殊情况有细微调整。
不少考生担心:专升本联合培养若两年都在专科院校上课,会错过本科院校的优质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师资),导致学习资源 “打折”。实际上,两年全程在专科上课的联合培养,资源并非 “绝对缩水”,而是 “适配性调整”—— 专科院校的实践资源更贴合需求,本科院校也会通过多种方式补充核心资源,关键看 “资源是否匹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