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改革推进中,“普职融通” 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但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其概念、实践情况仍一知半解。到底什么是普职融通?哪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展相关试点?
一、普职融通:打破普高与中职壁垒的教育新模式
“普职融通” 全称为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融通”,是指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共享,打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界限,让两类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交流、学分互认、升学就业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发展路径:
对普通高中学生而言,可通过普职融通接触职业技能课程(如汽修、编程、学前教育实操等),培养实践能力,明确职业方向;
对中职学生而言,能补充普通高中的文化基础课程(如数学、英语、语文拓展),为升学(如高职单招、专升本)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本质上,普职融通不是 “取消普职分流”,而是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在 “学术发展” 与 “职业发展” 之间拥有更灵活的选择空间,避免过早被 “定型”。
例如,某省试点普职融通的高中,会与当地中职学校合作开设 “汽修实践课”“机器人操作课”,普高学生可利用课后或周末时间到中职学校实训;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也能到普高旁听语文、英语等文化课程,双方学分可按规定互认,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普职融通重点推行地区:这些地方已形成成熟试点
目前,普职融通在全国多个省份推进,其中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教育改革前沿省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试点体系,部分地区还出台了专项政策支持:
山东省:作为普职融通的重点试点省份,山东早在 2020 年就印发《关于推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融通育人的意见》,要求每个市至少建设 2-3 个普职融通试点项目。例如青岛市,青岛一中与青岛交通职业学校合作,开设 “普职融通实验班”,学生高一在普高学习文化基础课,高二根据兴趣选择 “学术方向”(继续主攻高考)或 “职业方向”(补充职业技能课程,对接高职升学);淄博市则推动普高与中职共享实训基地,普高学生可报名中职的 “职业体验课程”,计入综合素质评价。
江苏省:聚焦 “课程融通”,江苏多地推动普高与中职共同开发融合课程。如苏州市,苏州中学与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发 “智能制造基础”“新媒体运营” 等跨界课程,普高学生可选修这些课程,获得的学分可用于满足高中课程要求,也可作为未来报考职业院校的参考;南京市还试点 “普职学分银行”,学生在两类学校修读的课程学分可统一存储、兑换,打破学分壁垒。
浙江省:以 “升学融通” 为特色,浙江部分地区允许中职学生通过普职融通渠道,转入普高学习文化课程,或普高学生转入中职强化职业技能。例如宁波市,宁波外事学校(中职)与宁波二中(普高)合作,中职学生若文化成绩达标,可申请到普高插班学习;同时,普高学生若对某类职业技能感兴趣,可申请到中职学校进行为期 1-2 学期的专项实训,实训成绩纳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为升学加分。
广东省:侧重 “产教融合 + 普职融通”,广东将普职融通与当地产业需求结合。如佛山市,佛山一中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合作,围绕当地家电、家具产业,开设 “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家具设计基础” 等课程,普高学生学习后可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职学生则可通过普高的文化课程辅导,提升高职单招应试能力,实现 “技能 + 学历” 双提升。
三、典型试点学校:这些学校的普职融通模式可参考
除了地区推进,国内多所普高与中职学校也探索出特色融通模式,成为行业标杆:
青岛交通职业学校(中职)& 青岛一中(普高):双方共建 “普职融通实验班”,实行 “双导师制”(普高教师负责文化课,中职教师负责技能课),学生可自主选择 “高考方向” 或 “高职升学方向”。高考方向学生以普高课程为主,选修 1-2 门技能课;高职方向学生则在高二后增加技能实训课时,对接山东省高职单招考试,2024 年该实验班高职升学率达 92%,远超普通中职平均水平。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中职)& 苏州中学(普高):联合开发 “跨学科融合课程”,如 “AI + 工业设计” 课程,普高学生学习 AI 编程基础,中职学生负责工业设计实操,双方合作完成项目,项目成果可作为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素材,也可用于中职学生的技能等级认定。
宁波外事学校(中职)& 宁波二中(普高):推出 “学分互认计划”,普高的 “语文拓展”“英语演讲” 等课程学分,可兑换中职的 “商务英语”“文秘写作” 学分;中职的 “礼仪实训”“茶艺技能” 等课程学分,可兑换普高的 “综合素质实践” 学分,让学生在两类课程中灵活切换。
总结:普职融通 —— 为学生提供 “双向选择” 的教育新路径
普职融通不是 “普高向中职靠拢”,也不是 “中职向普高看齐”,而是通过资源共享、课程互通、学分互认,让学生既能夯实文化基础,又能培养职业技能,避免 “偏科式” 发展。目前,该模式已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成熟试点,越来越多学校也在探索特色融通方案。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若想了解当地普职融通情况,可通过 “当地教育局官网”“学校招生办咨询” 等渠道,查询试点学校名单及课程设置。选择普职融通路径时,需结合学生的兴趣、学习基础(如文化成绩、动手能力),避免盲目跟风,才能真正借助这一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在教育改革推进中,“普职融通” 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但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其概念、实践情况仍一知半解。到底什么是普职融通?哪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展相关试点?
在高等教育升学体系中,大专院校(专科层次)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每年吸引大量考生报考。但很多考生和家长对大专院校的招生方式一知半解,不清楚除了高考还有哪些途径能进入大专学习。其实,大专院校招生方式并非单一,而是涵盖多种路径,适配不同身份、不同基础的考生。
在学历提升与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常对考研、考公、考编心存疑惑,担心自身学历在这些重要考试中受限。事实上,从政策依据、专业适配到竞争优势,两者在多数情况下与普通本科享有平等机会。
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职校生通过这一途径升入本科院校,但不少人疑惑:同样是 “直升本科”,普通高考和职教高考的学历含金量是否一致?两者在就业、升学中是否会被区别对待?其实两者均为国家认可的全日制本科学历,但培养定位、社会认知存在差异,含金量需结合具体场景判断。
高职升本科文化考试(简称 “专升本文化考试”)是专科生提升学历的重要途径,不少考生因户籍、实习地等原因,会疑问 “能否跨省参加考试”。从全国政策来看,高职升本科文化考试以 “不允许跨省报考” 为普遍原则,仅少数特殊群体可突破地域限制,具体需结合各省政策和考生身份判断。
高职升本科文化考试为专科生提供了学历提升的关键机会,而考生在报考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莫过于能报几所学校,以及报考后是否会被锁档。实际上,这些规则因省份而异,以下为你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