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专项计划属于高考农村专项计划之一。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
高校专项计划中共计95所高校,报考考生主要满足户籍学籍要求和成绩优秀即可。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州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
高校专项计划报考流程
4月25日前:有关高校公布招生简章,考生完成报名申请
5月20日前:省市完成考生基本条件审核并公示通过审核名单
5月底前:高校完成考生其他条件审核并公示通过审核名单
6月7日-8日:考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高考后-出分前:部分试点高校组织考核
高考出分前:高校确定并公示资格名单
高考出分后:考生单独填报志愿,高校完成录取并公示
高校专项计划的好处与弊端
好处:
报考农村专项计划重点院校基本上都可以减少30-60分录取,有的学校甚至达到本科一批分数线就可以录取。
弊端:
1、专业选择余地比较小;
2、一般都会和考生签订协议的,毕业之后按协议执行,一般是回生源地工作;
3、高校专项计划毕业之后,要下到基层城镇甚至农村,条件可能艰苦,收入可能比大城市的同学低。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在专升本志愿填报中,不少考生因无法准确识别 “联合培养” 专业,要么误报非联培专业错失实践资源,要么漏报联培专业错过低分升学机会。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 专业有明确的官方标注与信息来源,只需通过 “查渠道、看标注、核细节” 三步,就能精准识别。2026 年考生可按以下方法操作,避免志愿填报失误。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不少考生担心遇到 “企业订单绑定就业”“强制安排实习”“隐性额外收费” 等问题,影响学习体验与权益。实际上,这三类情况在联合培养中可能存在,但需区分 “政策允许的合理情形” 与 “违规侵权行为”,并非所有联合培养都有此类问题。
通过专升本联合培养获得本科学历后,不少考生担心 “联培” 标签会影响后续考研、考公、考编,甚至误以为 “学历认可度低,报名会被拒”。实际上,联培升本属于全日制普通专升本范畴,学历效力与普通专升本完全一致,在考研、考公、考编中无额外限制,仅需满足各类考试的统一报考条件。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学习中,部分学生因 “专业兴趣不符”“家庭地域变动” 想转专业或转学,却担心 “联合培养模式特殊,调整无门”。实际上,这类调整并非完全不可行,但受 “省教育厅统筹政策”“校校合作协议” 双重约束,比普通专升本(非联合培养)更严格,且需所有合作主体一致同意。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学费收取标准是考生关注的实际问题 —— 不少人疑惑 “全程在专科上课,学费按专科收还是本科收?”“分段上课会不会两边收费?”。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学费有明确政策依据,无论培养地点在哪,均统一按合作本科院校的同专业学费标准收取,与专科院校学费无关,仅部分特殊情况有细微调整。
不少考生担心:专升本联合培养若两年都在专科院校上课,会错过本科院校的优质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师资),导致学习资源 “打折”。实际上,两年全程在专科上课的联合培养,资源并非 “绝对缩水”,而是 “适配性调整”—— 专科院校的实践资源更贴合需求,本科院校也会通过多种方式补充核心资源,关键看 “资源是否匹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