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专升本报考中,不少考生纠结 “联合培养项目分数是否更低”,想借此降低升学难度。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的录取分数多数情况下比校本部(本科院校普通专升本专业)低,但并非所有省份、所有专业都如此,差异受 “省份政策、本科院校层次、专业热度” 影响显着。2026 年有专升本计划的考生,需结合目标省份与院校的具体情况,理性看待分数差异,避免盲目跟风报考。
一、核心结论:多数省份 “联合培养分数低于校本部”,但有 3 类例外
从全国各省专升本联合培养的实施情况来看,约 80% 的省份存在 “联合培养分数低于校本部” 的情况,分数差距通常在 10-30 分;但 3 类情况例外,需特别注意:
情况分类 | 分数特点 | 典型省份 / 案例 |
多数常规情况 | 联合培养分数比校本部低 10-30 分 | 湖北、山东、河南、湖南 |
例外 1:“双一流” 本科院校 | 联合培养与校本部分数基本持平,甚至更高 | 江苏(如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如浙江工业大学) |
例外 2:热门专业 | 高需求专业(如计算机、护理)分数差距缩小 | 各省均有,如湖北省护理专业联合培养与校本部仅差 5 分 |
例外 3:部分省份统一划线 | 无分数差异,按统一分数线录取 | 广东、江西 |
实例验证:不同省份分数差异对比
湖北省:2024 年湖北工业大学(一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校本部普通专升本录取线 225 分,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录取线 200 分,差距 25 分;
山东省:2024 年青岛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 专业,校本部录取线 210 分,与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录取线 185 分,差距 25 分;
江苏省:2024 年南京工业大学(“双一流”)“化学工程与工艺” 专业,校本部与联合培养项目录取线均为 230 分,无差距;
广东省:2024 年全省专升本统一划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省控线 180 分,校本部与联合培养项目均按省控线录取,仅按志愿优先级筛选,无额外分数差异。
二、分数较低的 3 个核心原因:政策导向与培养定位决定
专升本联合培养分数低于校本部,并非 “学历含金量低”,而是由其培养定位与政策目标决定,主要有 3 个原因:
1. 政策目标:拓宽专科生升学通道,降低实践型学生门槛
各省设立联合培养项目的核心目标,是让 “实践能力强但理论成绩稍弱” 的专科生有更多升学机会。这类学生往往在专科阶段专注实训(如汽修、护理实操),理论考试分数不占优势,联合培养较低的分数线能帮助他们实现 “专升本”,避免因理论短板错失升学机会。例如,某专科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实训操作能力突出,但英语、数学成绩较差,普通专升本校本部录取线 210 分,联合培养 190 分,使其顺利录取。
2. 培养资源:专科院校分担教学,降低本科院校招生压力
联合培养由专科院校承担部分基础课程教学(如前 1 年在专科学习),本科院校无需投入全部教学资源,因此可适当降低分数线,扩大招生规模。同时,专科院校的实训资源能匹配联合培养 “强化实践” 的定位,即便学生分数稍低,也能通过专科阶段的实训弥补理论差距,不影响后续本科学习。
3. 报考认知:部分考生对 “联合培养” 存在误解,报考热度较低
仍有部分考生误以为 “联合培养学历档次低”“在专科院校学习没含金量”,不愿报考,导致联合培养项目报考人数少于校本部,院校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降低分数线。例如,某本科院校校本部普通专升本专业报考人数与计划数比为 5:1,联合培养仅为 2:1,分数线自然更低。
三、报考注意事项:别只看分数,3 点需优先考量
即便联合培养分数更低,考生也需结合自身需求综合判断,避免因 “只看分数” 后悔:
1. 优先看 “本科院校层次”,而非分数差距
联合培养的学历认可度,核心取决于合作的本科院校层次。例如,“双一流” 本科院校的联合培养项目,即便分数与校本部持平,也比 “普通二本院校校本部” 更有价值(如就业时企业更认可 “双一流” 院校学历)。若目标是 “提升学历档次”,应优先选择优质本科院校的联合培养项目,而非单纯追求 “低分”。
2. 确认 “培养地点与资源”,避免错失本科校园体验
部分联合培养项目 “全程在专科院校学习”,学生无法享受本科院校的校园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学术讲座),若看重 “本科校园生活”,需提前查看培养方案,选择 “分段培养”(如后 1 年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项目。例如,某考生报考联合培养后,发现全程在专科院校学习,无法参与本科院校的社团活动,感到落差较大。
3. 关注 “专业匹配度”,分数低不代表专业适合
部分联合培养项目的专业是 “本科院校冷门专业”,分数线低但就业前景一般(如某些文科类冷门专业),若为 “低分” 选择不适合的专业,反而影响未来发展。建议优先选择 “自身擅长、就业需求大” 的专业,即便分数稍高,也比 “低分但冷门” 的专业更有性价比。
四、2026 年报考建议:分情况制定策略
成绩中等,想稳妥升学:选择 “普通本科院校的联合培养项目”,利用分数优势提高录取概率,同时确保专业适配;
成绩优异,想冲优质院校:若目标 “双一流” 本科院校,联合培养与校本部分数差距小,可直接报考校本部;若分数接近但不稳,可将联合培养作为 “保底”;
看重实践与地域:若想留在专科院校所在地学习,或强化实践能力,优先选择 “本地专科与本科合作的联合培养项目”,兼顾便利性与实践需求。
分数低是优势,但非唯一报考标准
专升本联合培养录取分数多数低于校本部,是降低升学难度的优质选择,但考生需理性看待 —— 分数低是政策与培养定位决定的优势,并非 “学历含金量低” 的信号。2026 年报考时,应结合 “本科院校层次、培养资源、专业适配度” 综合判断,而非单纯追求低分,才能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专升本路径,实现学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在专升本志愿填报中,不少考生因无法准确识别 “联合培养” 专业,要么误报非联培专业错失实践资源,要么漏报联培专业错过低分升学机会。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 专业有明确的官方标注与信息来源,只需通过 “查渠道、看标注、核细节” 三步,就能精准识别。2026 年考生可按以下方法操作,避免志愿填报失误。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不少考生担心遇到 “企业订单绑定就业”“强制安排实习”“隐性额外收费” 等问题,影响学习体验与权益。实际上,这三类情况在联合培养中可能存在,但需区分 “政策允许的合理情形” 与 “违规侵权行为”,并非所有联合培养都有此类问题。
通过专升本联合培养获得本科学历后,不少考生担心 “联培” 标签会影响后续考研、考公、考编,甚至误以为 “学历认可度低,报名会被拒”。实际上,联培升本属于全日制普通专升本范畴,学历效力与普通专升本完全一致,在考研、考公、考编中无额外限制,仅需满足各类考试的统一报考条件。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学习中,部分学生因 “专业兴趣不符”“家庭地域变动” 想转专业或转学,却担心 “联合培养模式特殊,调整无门”。实际上,这类调整并非完全不可行,但受 “省教育厅统筹政策”“校校合作协议” 双重约束,比普通专升本(非联合培养)更严格,且需所有合作主体一致同意。
在专升本联合培养报考中,学费收取标准是考生关注的实际问题 —— 不少人疑惑 “全程在专科上课,学费按专科收还是本科收?”“分段上课会不会两边收费?”。实际上,专升本联合培养学费有明确政策依据,无论培养地点在哪,均统一按合作本科院校的同专业学费标准收取,与专科院校学费无关,仅部分特殊情况有细微调整。
不少考生担心:专升本联合培养若两年都在专科院校上课,会错过本科院校的优质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师资),导致学习资源 “打折”。实际上,两年全程在专科上课的联合培养,资源并非 “绝对缩水”,而是 “适配性调整”—— 专科院校的实践资源更贴合需求,本科院校也会通过多种方式补充核心资源,关键看 “资源是否匹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