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考航空专业时,不少考生对 “体检要做几次”“哪一关最容易被刷” 存在疑问,担心因不了解流程而错过机会或准备不足。实际上,航空专业体检次数因 “招生阶段”(校招 / 社招)和 “岗位类型”(飞行 / 空乘 / 维修)差异较大,且不同环节的严格度天差地别 —— 有的环节 “一票否决”,有的环节则相对宽松。想报考的考生,可通过以下解读清晰把握体检核心。
一、先明确:航空专业体检次数,分 “2 类场景” 看
航空专业体检并非 “一次性完成”,通常会根据 “是否需要提前筛选”“岗位风险等级” 分 1-3 次进行,核心场景分为 “院校招生体检” 和 “航司入职体检”:
1. 院校招生体检:1-2 次,决定是否能入学
针对想报考航空专业的高中生 / 中职生,院校会在 “录取前” 组织体检,部分专业需额外加测,具体次数看专业:
1 次体检:民航维修、机场安检、航空物流等地面专业,通常在高考后、录取前组织 1 次 “常规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视力、血压、心肺功能等,标准宽松,主要排除严重疾病;
2 次体检:飞行技术、航空乘务等核心专业,需先参加 “初检”,再参加 “复检”:
初检:由院校或当地招生办组织,项目简单(身高、体重、视力、体表检查),主要快速筛选明显不符合标准的考生(如身高差太多、色盲),淘汰率约 50%;
复检:初检合格后,到院校指定的 “民航定点体检机构” 进行,项目全面(含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心理测试等),标准严格,淘汰率约 30%-40%,是决定能否入学的关键。
例如,中飞院飞行技术专业招生,考生需先在户籍地参加初检,初检通过后再到广汉总部参加复检,两次体检全部合格才能获得录取资格。
2. 航司入职体检:1 次,决定是否能上岗
无论院校培养的是哪类专业,毕业后想进入航司工作,都需参加 “航司入职体检”,次数通常为 1 次,但标准比院校体检更严格:
飞行、空乘岗位:需到 “民航局指定的航空人员体检鉴定机构” 检查,项目与院校复检一致,但标准更细(如空乘的疤痕长度要求从 2cm 缩至 1.5cm);
维修、安检岗位:由航司或合作医院组织,项目略简化,但会增加 “职业相关检查”(如维修专业查手部灵活性、安检专业查色觉敏感度)。
若院校体检与航司体检间隔超过 1 年,航司会要求重新体检,避免身体状况出现变化。例如,某空乘专业学生大二通过院校体检,毕业时入职航司,需重新参加航司体检,因期间视力下降未达标,需通过矫正后再次复查。
二、关键问题:哪一关最严?“眼科 + 外科” 是 “淘汰重灾区”
航空专业体检的 “严格度”,可通过 “淘汰率” 和 “标准刚性” 判断,其中眼科检查和外科检查是最严的两关,合计淘汰人数占总淘汰人数的 70% 以上,堪称 “生死关”:
1. 眼科检查:标准最刚性,无灵活度
眼科是航空体检中 “一票否决” 最多的环节,尤其对飞行、空乘岗位,标准几乎无商量余地,核心原因是 “直接影响飞行安全”:
严格点 1:视力标准 “硬”:飞行技术专业要求裸眼视力不低于 4.5、矫正视力不低于 4.9,且不允许做 ICL 晶体植入手术;空乘专业要求矫正视力不低于 4.8,且不允许重度近视(超过 800 度),若视力不达标,无论其他条件多优秀,基本直接淘汰;
严格点 2:视功能要求细:除视力外,还查色觉(色盲、色弱直接淘汰飞行、空乘岗)、隐斜视(飞行岗要求外隐斜≤10Δ,超 1 度都可能被拒)、眼球运动(不允许有复视、眼球震颤),这些项目通过专业仪器检测,无模煳判定空间。
数据显示,飞行技术专业初检中,眼科淘汰率占比 40%;空乘专业入职体检中,眼科淘汰率占比 35%,是所有环节中最高的。
2. 外科检查:覆盖范围广,细节最苛刻
外科检查看似 “简单”(查身高、体重、体表、动作),但因覆盖项目多、标准细,成为第二大淘汰环节,核心原因是 “关联工作适配性”:
严格点 1:体表问题 “零容忍”:飞行、空乘岗要求暴露部位无疤痕(超过 1.5cm)、无纹身、无胎记(超过 1cm²),且不允许有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即便疤痕在隐蔽部位,若影响关节活动(如手腕疤痕导致无法系安全带),也会淘汰;
严格点 2:身体形态 “卡得死”:飞行岗要求 BMI 18.5-24,且不允许嵴柱侧弯超过 10°、下蹲不全(大腿与地面夹角>15°);空乘岗要求身高差 1cm 都可能被拒(如女性 162cm 想报要求 163cm 的航司),且不允许高低肩、O 型腿(膝盖间距超过 3cm);
严格点 3:动作功能 “严”:外科会查 “走、跑、跳、蹲” 等动作,飞行岗要求能快速下蹲起身、无跛行;空乘岗要求站姿标准、无含胸驼背,若动作不达标,会被判定 “无法适应工作场景”。
例如,某考生其他环节全部合格,仅因外科检查发现嵴柱侧弯 11°(飞行岗要求≤10°),被直接淘汰,无复查机会。
3. 其他环节:相对宽松,有复查机会
相比眼科和外科,内科(查心肺、血压)、耳鼻喉科(查听力、嗅觉)、心理测试等环节相对宽松,多数情况下有复查机会:
内科:血压、心率因紧张偏高,可休息后复测;若有轻度脂肪肝,只要肝功能正常,部分地面岗位可通过;
耳鼻喉科:轻度听力下降(如高频听力损失),可通过助听器辅助测试;嗅觉轻度减退,地面岗位可放宽;
心理测试:轻度焦虑、抑郁,可通过心理疏导后复查,仅严重心理问题才会淘汰。
三、2025 年备考建议:重点突破 “严关”,避免无用功
1. 提前 3-6 个月 “专攻眼科”
视力不达标者:若想报考飞行岗,提前 6 个月做激光手术(需选全飞秒,且无并发症);若想报考空乘岗,提前适配合适的隐形眼镜,避免体检时度数不符;
视功能异常者:隐斜视患者提前做视觉训练(如聚散球训练),色弱患者避免报考飞行、空乘岗,转向维修、物流岗。
2. 外科检查 “早自查、早改善”
体表问题:有疤痕者提前咨询医生是否能通过激光淡化(需提前 3 个月),避免体检时因疤痕长度超标被拒;
身体形态:嵴柱侧弯<15° 者,每天做靠墙站立、小燕飞训练;下蹲不全者,每天做弓步拉伸、深蹲渐进训练,改善动作功能;
体重问题:BMI 不达标者,提前 1-2 个月通过 “饮食 + 运动” 调整,避免临时减重导致身体虚弱。
3. 体检时 “主动沟通,争取复查机会”
若眼科、外科外的环节出现异常,如血压偏高、心率过快,可主动向医生说明 “紧张导致”,申请休息后复查;若某项指标临界(如嵴柱侧弯 9.5°),可提供之前的体检报告,证明身体状况稳定,增加通过概率。
体检次数 “1-3 次”,“眼科 + 外科” 是重中之重
综上,航空专业体检次数因场景不同为 1-3 次,院校招生阶段最多 2 次,航司入职阶段 1 次;最严的关卡是眼科和外科,标准刚性、淘汰率高,需重点准备。考生无需畏惧体检,只要提前 6 个月针对性改善眼科、外科问题,其他环节正常准备,就能大幅提升通过率,顺利进入航空行业。
免责声明: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邮箱:543779269@qq.com。
报考航空专业时,不少考生对 “体检要做几次”“哪一关最容易被刷” 存在疑问,担心因不了解流程而错过机会或准备不足。实际上,航空专业体检次数因 “招生阶段”(校招 / 社招)和 “岗位类型”(飞行 / 空乘 / 维修)差异较大,且不同环节的严格度天差地别 —— 有的环节 “一票否决”,有的环节则相对宽松。
在航空专业体检中,嵴柱侧弯和下蹲不全常被考生忽视,却可能成为 “隐性淘汰项”—— 前者关系身体平衡与长期工作耐受度,后者影响应急处置时的动作完成度,两者均是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但不同航空岗位对这两项指标的宽容度差异极大,并非所有异常都会导致淘汰。想报考的考生,需提前了解检查方式、合格标准及应对方法,避免因疏忽错失机会。
在航空专业体检中,眼部功能是重点检查项目,不少考生担心自己有斜视或隐斜视会被直接淘汰。但实际上,斜视与隐斜视的影响差异极大,且不同航空岗位的容忍度不同 —— 飞行技术等直接影响飞行安全的岗位要求极严,而地面服务类岗位相对宽松。有这类眼部问题的考生,需先分清自身情况,再对照岗位标准判断通过概率。
在航空专业体检中,不少考生平时血压、心率正常,可一到体检现场就因紧张出现指标偏高(如血压超过 140/90mmHg、心率超过 100 次 / 分),担心因此被淘汰。实际上,航空专业体检对血压、心率的判断并非 “一刀切”,且紧张导致的指标异常可通过提前准备缓解。有这类困扰的考生,可按 “体检前调整、体检中应对、特殊情况处理” 三步法准备,提升通过率。
报考航空专业时,不少学生担心脸上有痘痘、身上有疤痕或胎记会被 “一票否决”,尤其对在意形象的学生来说,这种顾虑甚至让他们放弃报考。但实际上,航空专业不同岗位对皮肤状况的要求差异极大,疤痕、痘痘、胎记是否会被刷,核心看 “岗位性质”“皮肤问题的具体情况”(位置、大小、性质),并非所有情况都会影响录取。
报考航空专业时,很多学生担心 “身高差 1 厘米”“体重多 2 斤” 就被直接淘汰,觉得这类要求 “卡得极严”。但实际上,航空专业不同岗位对身高、体重的要求有 “刚性标准” 也有 “灵活空间”,并非所有 “差一点” 的情况都会被拒绝。想报考的学生,可结合岗位类型、院校 / 航司差异,了解具体规则与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