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克敏,男,1952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4月毕业于同济大学水暖系,同年调入同济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任教师。1984年至1986年在复旦大学经济系助教班结业,1996年在复旦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起任政治经济学副教授,2002年起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至2001年先后任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文法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助理、组织部长。2001年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
孙海鸣,男,1956年6月生于上海市,教授,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院长,曾任中共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务。历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哲学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国家教育部等国家及省部级的重大课题,先后荣获多项荣誉称号,论文也多次获奖,多次参与各级政府事关改革发展事宜的决策咨询。1991年、1993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5年被授予上海科技功臣称号,1999年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经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1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工经系,获硕士学位。1988年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被评为正教授,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起至今连续当选为工业经济管理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常务副理事长, 从1995年起至今连续被聘为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专家委员会专家,现为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夏斯云(1957— )男。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历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师、党办副主任、校办主任、组织部长、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完成(合作完成)论文、教材、论著20多篇(本)。其中参与编著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教材。曾任上海市第七届党代表大会代表。
陈 洁,女,1963年生于上海市,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英语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上海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外文学会理事。1987年上海师范大学英美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同年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系任教。1992年担任外语系商务英语教研室主任,1995年担任新成立的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教学副院长,1999年起担任外语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2001年3月至2002年5月期间被派往上海市教委挂职锻炼,任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5月间赴美国Russel Sage College做访问学者,1998年10月至1999年1月间参加上海市教委党校第五期青干班学习。英语教学方面主讲的课程有商务英语、英语听力、英语精读等。先后主编过《英语口译技巧》、《大学英语全新版一课一练》(1-4册)、《大学英语全新版导读》(1-4册)并担任《体验商务英语》的总主编。《英语口译技巧》还获得1997年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参编了《英汉辨析大词典》、《WTO术语翻译词典》等词典,发表论文多篇。2003年主持的“商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荣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998起,先后申报市教委项目三个,2005年申报成功了教育部大学英语第二批扩展项目,2008年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993年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7年获上海市宝钢奖,2001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叶兴国,浙江鄞县人,1953年生于上海市,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外文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美国学会副会长、上海市WTO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英语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1982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本科。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至1985年在上饶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88年起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以及英汉互译。主讲英语精读、商务英语阅读、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近年来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现代外语》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编著、翻译出版《新世纪商务英语阅读》、《与命运的交易 —— 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中的精神危机和冲突》、《世界贸易体制》、《WTO术语汇编》、《英汉对照WTO常用术语词典》等教材、译著和工具书10余种。曾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宝钢教育奖。2007年叶兴国主讲的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俞光虹 ( 1954—— )男。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1991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历任上海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处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教委副秘书长、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曾参与全市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和高校教师培训的管理工作,参与教育基本建设投资计划、高校和中专招生计划的编制等;参与上海市高等学校设置、教育发展规划、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等工作。
徐小薇,女, 1953 年 8 月出生,上海市人,经济学硕士,副教授,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院长,兼任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贸易学会理事, 2002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75 年 2 月参加工作, 1979 年 1 月至 1982 年 12 月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贸经济系对外贸易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3 年 1 月至 1986 年 2 月在上海市外经贸委党校任教, 1986 年 3 月起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贸经济系任教, 1987 年 9 月至 1990 年 6 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0 年 7 月至今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工作,历任国际经贸学院教师、副院长、院长兼澳曼特国际商学院院长、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创办于1960年,1994年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划转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
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一所对外经济贸易类大学,学校具有从事国际商务高等教育的悠久历史、鲜明特色和传统优势。2001年,学校抓住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建设松江校区,目前在校生10000余人,发展成为一所规模适度、多层次培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对外经济贸易类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国际商务专业理论功底深厚、善于跟踪国际经贸发展前沿成果、与国内外商界密切联系、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平台,造就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教育经历的双语教学教师队伍。
五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企业界的领袖人物,国际跨国公司或涉外企业的精英骨干,在世界经贸舞台发挥才干。
2007年以来,学校积极落实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重点,认真组织开展本科教学。学校现有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11项,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4项,在上海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为培养国际经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上海大力推进“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四个中心建设,为我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依托,以把我校建设成为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经济贸易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决策咨询思想库为目标,不断提升我校在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以学生成才为本
——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并重
——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并重
——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教学标准化管理与因材施教并重
——办学的经济效益和办学的社会责任并重
◆ 确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形势需求的人才培养结构及模式
◆ 建立宽口径、厚基础、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 强化外语、计算机应用及数学等工具类、能力型课程教学
◆ 开展各类专业仿真模拟实践教学、职业规划与发展培训和创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生涯设计,建设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学生创业精神培育体系和学生自我成才激励体系
◆ 实现国际商务多学科、多专业的相互依托和相互渗透,形成专业知识复合优势
◆ 积极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实施双语教学
◆ 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实施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 重视培养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
——与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重视培养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重视培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与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相结合,重视培养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学校现有松江和古北两个教学校区。
松江校区位于松江大学城,占地约1000亩,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学园区。校区内教学用房约10余万平方米,实现了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以及覆盖全校范围的有线、无线校园网络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条件。
古北校区毗邻虹桥开发区,占地70余亩,已建成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产、学、研基地。目前设有我校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建设的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国际合作基地和上海高校国际商务实习中心,以及拥有现代化教学培训设施的学位后培训基地等,为学生开展职业素养与创业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学校目前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4大学科门类,涉及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法学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以国际贸易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金融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法学、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覆盖经、管、文、法四大学科的学科体系。我校国际贸易学科中的WTO多边贸易体制研究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其他学科正在逐步形成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相一致的学科研究特色。
成立于1984年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研究所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和学校基本定位为依据,开展多边贸易体制及其运行,贸易发展与贸易政策和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等方面的研究,为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于2007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成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序号 | 项目名称 |
1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国际商务实验中心 |
2 |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
3 | 本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
4 | 《财务管理》——国家级精品课程 |
5 | 《证券投资分析》——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6 | 《市场营销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7 | 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
8 | 英语——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
9 | 金融学——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
10 | 物流管理——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
11 | 工商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在交易方式、技术平台、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国际商务人才综合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学校建成“国际商务实验中心”,开展覆盖全体本科生、贯穿四年教学的实验教学。
实验中心构建了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国际商务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规划为前导、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决策分析为提升、以创业教育为延伸,由三个层面(专业技术、综合业务、决策分析)、五个板块(国际商务沟通实验板块、国际商务流程实验板块、国际商务电子化实验板块、国际商务结算实验板块、国际商事争端解决实验板块)、四层空间(实验教学研发工作室、专业实验室、公共实验室、虚拟实验室)以及包含队伍建设(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实验员队伍、工程师队伍等)、管理运行机制在内的支撑系统组成的实验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实践能力培养。
国际商务实验中心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在上海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007年,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实验区以构建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理论知识培养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成为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全国范围内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国际交流平台为建设目标。
实验区面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同时兼顾学生就业、考研、创业等多元需求,实行特殊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在英语、计算机、数学和核心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资源、教材资源,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校际交流机会。
通过实验区的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将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较强的就业岗位创造能力,成为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和知识、自如的国际商务运作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型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被教育部确立为2008年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该实验区面向学校全体学生,以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具有企业家素质与能力的大学生为目标,通过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实践平台、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构建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包括职业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实验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营造校园创业文化为重点。通过实验区的培养,我校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综合竞争力将具备显著优势。
建成后的实验区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具有示范意义,并达到国际创业教育发展的前沿水平;将集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研究、创业服务于一体,成为创业人才的重要输送基地和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基地;实验区具有开放性和国际化的特点,成为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
1995年起,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培养学生的新办学模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国外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由中外教师合作开设专业课,采用原版教材英语授课,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模式多样化,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学校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本、专科项目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