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8年,校园占地1120亩,建筑面积30余万㎡。下辖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沧州工贸学校,设有十系二院一部,现为河北省优质专科学校、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沧州市安全生产考试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河北省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河北省首批工信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企业鉴定站、河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沧州市家庭教育培训基地。拥有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个。沧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和双创双服基地。拥有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3个。
多年来,学院以突出的办学业绩获得“河北省精神文明单位”、“河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 河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国家优秀成人高校继续教育院校”等荣誉称号。
学院简介: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建立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始建于1958年,具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有着明晰的办学指导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办学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多年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校园占地1120亩,建筑面积22万M2。具备优越的教育教学、科研环境。建有高标准的理实一体化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及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其中应用化工技术和化学制药技术实训基地是“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也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学工交替、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障。拥有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38人,其中,专任教师444人;教授、研究员40人,副高职以上职称263人;双师素质教师占8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名。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2%以上。
学院下辖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沧州工贸学校。设有十系三部,即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贸管理系、现代服务管理系、化学工程系、城乡建设工程系、畜牧兽医系、食品生物工程系、外语与艺术设计系、基础部、继续教育部、国际教育交流部。开设40个专业,拥有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3个。形成了以机电、牧医、化工为主干,建工、生物、信息、经贸等多专业交叉,协调发展的专业群,涵盖了工、农、经、管、文、理等学科门类,具有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多年来,学院紧紧跟踪行业、产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沧州市五大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需要,特别是随着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渤海新区建设成为河北重要增长极,学院紧紧抓住一大批高新企业在渤海新区高速聚集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整合、改进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同时,积极探索产学互动、学研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办学模式改革。先后与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冀春集团、北京安博在线软件有限公司、中粮集团等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实施了订单培养,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学院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教育部备案,与乌克兰国立师范大学开展合作办学。该项目专科进、本硕出、收费低、出路广,考生报名踊跃,已有五届本科毕业生和四届硕士毕业生。同时不断开辟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做成了我院优秀毕业生直通德国免费读研项目;波兰“2+3”心理学硕士项目、波兰罗兹大学和罗兹理工大学两所公立大学的“2+2”建筑工程、化学工程、电力工程专业本科项目;韩国汽车维修、空乘项目。首届空乘专业学生已顺利登机。目前,我院与四个国家8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
切实做好新疆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内地岗前培训工作,学院认真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把此项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来对待。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对新疆培训学员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为学员工作、学习、生活、参观、考察提供便利条件。自2011年3月26日开展“新疆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训工作”以来,在院培训学员人数315人。现已全部顺利结业返疆,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作用。通过内地学习培训,不仅提高了学员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增进民族团结意识,了解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了对祖国的认可感。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黑龙港流域的一所重要的区域性农业科研单位。承担了大量的省部级科研课题,特别是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环渤海低平原区耐盐植物品种筛选与种质创新研究,成为我国地市级科研单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少数单位之一。自建院以来,学院共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62项,市级科研课题51项,发表各种论文948篇,编写各类教材128部。先后建成了3个国家级实验站,即农业部大豆综合试验站、谷子综合试验站及小麦综合试验站,为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走向深入奠定了基础。
沧州工贸学校被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构建相互融通和衔接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立交桥,沧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财经学校、财税学校、商业学校、供销学校四所中职学校整合组建沧州工贸学校,并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沧州工贸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确定为沧州市2012年中心城区重点城建工程。目前,沧州工贸学校新校区建设正在积极进行中。
学院以突出的办学业绩获得“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称号,并被授予“绿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外事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历史文化名城——沧州: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座落于渤海之滨的古城——沧州市。沧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北靠京津,南接山东,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辖16个县(市、区)和沧州渤海新区、沧州开发区,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710万。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区。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环渤海、环京津经济开放区。
沧州是一座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兴沿海开放城市。因运河的穿城而过,把帆影点点和镖旗飘飘镌刻在了岁月的年轮。近年来,沧州已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随着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黄骅综合大港的建设,沧州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沧州既环京津,又环渤海,处于京津一小时经济圈。交通优势首屈一指。拥有黄骅大港和京沪、京九、朔黄铁路及京沪、津汕、石黄、沿海、保港等多条高速公路,邯黄铁路及沧京、大广、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构成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是我国北方地区陆路交通最为发达的地区。
沧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古城。一部《水浒》传天下,无人不知古沧州。《水浒》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历史上的沧州并非“荒原漠漠、风雪漫漫”。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闪耀着沧州人民的智慧光芒,也记录着沧州人民的奋斗历程。铸于后周的沧州铁狮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铸铁工艺品,印证着沧州人高超精湛的铸造技术,由此沧州又称“狮城”。
时至今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07年省政府批准并建立的沧州 “渤海新区”,依托京津冀,服务冀中南、晋中南、鲁北、豫北,面向朔黄铁路沿线及陕西、内蒙古等部分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以港口物流为基础,城市配送物流为支撑的区域性航运中心;河北及“两环”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隆起带;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
2012年3月河北省委、省政府专门就沧州渤海新区发展建设召开会议,明确目标和工作措施,举全省之力打造渤海新区这一重要增长极,为建设强省、和谐河北作出新贡献。
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黄骅港和朔黄铁路的建成,为沧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沧州成为西煤东运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鲁西北以及晋陕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日趋明显。
沧州名人辈出,代有才杰。战国名医扁鹊,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其医术精湛,妙手回春,被誉为神医扁鹊。唐朝著名诗人刘长卿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作家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深远,传诵至今。
清朝一代文宗纪晓岚,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部最大的综合性丛书《四库全书》,民间留下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晚清政治家张之洞,是清流健将、两朝重臣,他创实业,练新军,兴文教,成为洋务派领军人物。
沧州自古多英杰,仅明、清两代沧州就有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霍元甲、霍殿阁、王子平、王正谊(大刀王五)、李凤山(燕子李三)、等名士豪杰,被誉为武林师表和民族的骄傲。
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驰骋冀中大地,战功赫赫,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当代著名作家王蒙、音乐指挥家李德伦、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哲学大师张岱年等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沧州人的杰出代表。
沧州素有“武术之乡”、“杂技之乡”、“铸造之乡”、“金丝小枣之乡”和“鸭梨之乡”的美誉。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沧州铁狮子、献县汉墓群、东光铁佛寺、泊头清真寺、海丰镇遗址、纪晓岚墓地、献县单桥、黄骅古贡枣园等七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辖区内的“吴桥杂技大世界”为国家4A级风景区,“华北明珠”白洋淀已成为首批五A级风景名胜区和红色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