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专业建设思想
1、专业建设目标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应用和管理岗位的职业技能为主线,构建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实践为主体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特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带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2-3年的建设,成为省级示范专业。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家电、仪表、通信、新能源等电子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应用、管理和销售岗位的职业技能为主线,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实践为主体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特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带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1-2年的建设,成为十二五期间首批省级示范专业。
2、专业建设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技能模块教学体系,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加强专业教学标准或规范建设。
(2)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把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育。
(3)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完善工学结合过程中的教学档案。
(4)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名师工程,培育优秀教师团队。
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建设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6)、利用地区优势、加强院校合作。
在专业建设中,与本地区示范高职院在人才培训方案制定、精品课程与课题申请、师资培训、教学交流、教学研究、实验室共享、实验室建设、学生技能鉴定、学生技能大赛、教材开发、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一些合作成果已被同类学校借鉴或采用。
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有电子测量、单片机、传感器、综合家电、SMT技术、低压电气、PLC技术、电力电子、FA自动化技术、MPS控制技术等26个先进的实训室、2个生产性实习车间,总投资近691.5万,形成了校内产学结合、融专业教学、技能训练、技术研发和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具有科研、生产、仿真和教学功能的电子电工与自动化实训基地。2009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已建成省级应用电子技术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近5 年我系先后与55所技术开发总公司、南京合纵电力实业有限公司、华宝(南京)通讯有限公司、南京智屯达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世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京长发科技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这些单位设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内容主要有,进行产品共同研发与推广、工学交替、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教学等。
3、图片说明
(1)应用电子技术实训基地简介图
(2)电工基础实训
(3)低压电气控制实训
(4)电子测量实训
(5)FA实训
(6)数、模电技术实验
(7)通信产品检测实训
(8)校内生产实习——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9)校内生产实习——电子产品生产工艺2
(10)校内生产实习——电子产品生产工艺3
(11)专家视导1
(12)专家视导2
(13)专家视导2
(14)校外实训基地——优路科技
(15)校外实训基地——远朗科技
(16)校外实训基地——康尼科技
(17)校外实训基地——南京智屯达科科技
(18)“三菱电机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科技创新及技能大赛
(19)、江苏省高校首届大学生创意大赛
(20)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三、师资建设现状与建设思想
1、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系专业专任教师有23人(含系部3名主任)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16名,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1名、高级技师4名、技师6名。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有5人具有硕士学位或学历。
2、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建设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四、校企合作方式及取得的成效
2007年以来主要校企合作案例:
l与南京斯达迪合作研制30套电气控制实训考核设备
l与南京智屯达合作生产兰州军区3000套通信指挥系统
l与南京合纵电力合作建设模范马路路灯系统
l与三菱公司合作建设三菱FA自动化实训室
l与秦泰科技合作组织学生自制单片机
l与长发科技合作开发并生产工业电源
l与南京世舟科技合作进行化工分析系统仪表的安装与调试
l组织学生到华宝通讯、优路科技进行短期实习
l引进南京爱苏电子二条SMT生产线,建成SMT实习工厂
l引进江苏派特科技一条波峰焊插件生产线
1、共建设实训基地
先后与南京斯达迪、三菱公司、南京康尼公司、南京秦泰科技合作完成低压电器控制实训室、三菱FA实训室、MPS控制技术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建设节约投资超过30万元。
2、短期生产实习
先后与华宝(南京)通讯、长发科技术、南京世舟科技、南京智屯达、南京合纵电力等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短期生产实习,获取企业奖助学金近47万。
3、产品开发、创新设计
与长发科技、南化研究所进行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的样品的生产、检测与调试,企业帮助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电子产品设计和创新、创意大赛。近三年我系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在首届大学生创意大赛中获1项3等奖。这种合作模式为部分学生高位就业奠定了基础。
4、引企入校
(1)产学结合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能结合实际情况,我系引进南京爱苏电子有限公司的二条SMT生产线建成SMT生产车间,引进江苏派特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条波峰焊插件生产线、一条装配线、一条检测线建成HTH生产车间。我系与企业共同根据各生产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把《SMT工艺》、《THT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电子产品生产流程与工艺》等课程整合为《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一门课。总学时为240课时。
课程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总体设计思路,形成了“一条主线、四个阶段”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一条主线”,以“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各流程(岗位)的职业技能。“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度学习。学习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各岗位的职责、成本核算与绩效工资计算办法。第二阶段:基础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手工贴片、手工焊接技能以及表面组装元器件、材料、仪器设备的认识。第三个阶段:辅岗学习。安排在校内生产性企业作为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助手,进行现场学习。第四个阶段:顶岗实践:安排在校内生产性企业进行真实操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根据学生生产岗位的更换,第三、四阶段交替进行。
(2)产学结合制度建设
我系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合作各岗位的管理制度、各岗位的考核制度、岗位更替办法、绩效评比与分配办法、重修制度、评优办法。
(3)产学结合主要实施办法
企业的生产不能因教学需要而中断,企业的产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交货日期,企业不会同意把他们的产品和信誉给我们做实验,只有工学结合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组组织形式与企业的生产无缝对接,企业才会配合我们实施产学结合。我系利用增加人多来弥补操作的熟练程度,在不影响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实现不同岗位及生产岗与学习岗之间的轮流更替。例如学生经培训后进入“SMT贴装工艺岗”的学习岗,跟岗生产岗的学生学习,学习达到时数且考核后该生可转为该岗的生产岗,原负责该岗生产的学生进入其它岗的学习岗,以此交替,产学结合,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五、特色与创新
特色一:以科技开发和技术革新引领教师队伍成长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实施的关键与保障。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决定了学校专业的发展。通过推进以科技开发和技术革新引领教师队伍成长的师资培养体制,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都能密切联系企业,关注行业发展,潜心钻研,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推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并形成了一支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一支具有较强教科研能力,教学经验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很强、具有事业心的教学团队。
本专业教师从事的科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的项目主要有几下四个方面:
1、实验、实训设备研发
实验、实训设施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平台,教仪公司开发的实验、实训设备往往看像好,但不实用。我校应用电子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近三年都是由专业教师开发出来的。开发模式主要有校企合作研发、和独立研发二种模式。
(1)校企合作研发
本专业与校企合作开发的教学设备主要有:电气控制技能训练与考核设备、单片机、传感器仿真与测试软件、电气控制屏、MPS生产控制系统等。
电气控制技能训练与考核设备的研制过程,把专业课教学与设备的研制、生产进行了有机融合,实现了真正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007年9到12月学校投资25万元,组织张跃东、魏小林等4名教师、刘勇、左明等工程师(南京斯达迪公司)、54名学生以项教学的模式完成了《工厂电气设备》课程教学及30套设备的制作,这项成果当年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评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这种教学模式已被泰州机电、盐城机电等多个学校采有、研发的设备也推广到23个学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单片机实验室的所有控制板是由姚小平为主的教师团队与南京秦泰公司合作开发的,控制板的功能设计完全针对五年制专业特点,基本模块够用实用,拓展模块丰富多彩(正在设计),我们还在供电、输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革新,结节了成本,方便了操作,在研发和制作进程序中我们继续推进产学结合的模式,120套单片机生产全部在《单片机》课程教学过程中由老师带领学生制定完成。
电气控制屏是由司立众为主的教师团队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朱旭平、陈亚林等合作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GE、三菱等控制实训建设的成经验,对控制面板布置、拱电、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在电气控制屏使用过程中,针对学生在操作中提出的问题,司老师组建了以学生为主的电子控制屏技改小组,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做了大量的尝试与实验,最后设计出能适合全部电气元器件安装的全新控制板,这一成果报送江苏省“爱士杰”杯职业教育创新大赛,获二等奖和伯乐奖,现已申报专利。
MPS生产控制系统由姚正武为主的教师团队与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康尼公司合作开发、传感器测试软件、化工仪表检测系统由姚卫为主的教师团队正在与南化研究所、天煌教仪合作研发。
(2)独立研发
专业课教学的项目化,对实验、实训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模电、数电、单片机、传感器、无线电调试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需要大量测试板与控制对象,这类教学设备,我们根据课程标准与课改要求,全部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与制作,现已完成各种测试板17种近1000块。我们还为其他专业开发或革新多项教学设备,如竺兴妹为主的教师团队对地质系的HG202-1干燥箱进行了技术改造,把原设备改造成显示数码化、加热过程智能化、安全报警自动化的符合国标的新设备。姚正武为主的教师团队正在开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电力电子实训设备。
2、技术服务
学校近几年主动联系企业,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科研或技术改项目,教师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也使教师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学习机会,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1)校外技术服务
近几年本专业从企业引进5位高级工程师,在他们的带领下教师和学生多次参与企业的技术项目,例如2006年4月,司立众、魏小林、刘四妹等教师去泉州晶锐激光刀模有限公司,帮助其研究激光器功率偏低的问题,找到了故障原因为隐性漏气,解决后效果良好;2007年3月至12月,张祖洪、陈红艳、张敏菊、田宙鸿等教师多次去铁道部淮阴车辆厂参与火车轴承压装机电气控制部分的研发和技术改造,目前有两台设备使用在南京东车辆厂;2007年5月至8月,张祖洪、陈章余、刘四妹、马亦男等老师到熊猫精机公司学习松下PLC,并参加啤酒生产线的改造,参与了控制过程的优化和系统调试;2008年6月司立众、刘俊华、李丽等教师去福州川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帮助期解决激光器功率不稳、切割断面差等问题,确定故障原因为地线干扰严重,解决后效果良好;2008年7月司立众、刘四妹、夏诚等教师到沈阳增伟激光刀模有限公司,帮助其研究激光器功率不稳等问题,找出了功率不稳的成因为放电拉丝,解决后效果良好;2008年7月至10月,姚卫、陈章余、时代、成婕等教师为“宝钢南京梅山集团格灵化工厂”解决“酸浓度自动控制系统稳定性”问题,经过技术改进,控制指标明显改善,得到企业好评;2008年10月开始,姚卫、薛二阳、郭星辰、张书颖等教师协助上海妙迪仪表公司进行“氧量自动分析仪”技术改进工作,现项目已完成样品试制,样机正在工业现场试用考核;2009年3月开始,姚卫、张跃东为盐城三威化学有限公司承担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调试工作,现设计工作已完成,近日正进行系统整体调试。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项目,年轻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平实践能力都有了质的提高。
(2)校内技术服务
本专业从2007年开始承担学校全部电子设备的维护工作,如学校的有线电视系统、网络系统、监控系统、广播系统,及这些系统中所有软硬设备的维护,都由专业教师或其指导下的学生创业小组去完成。
3、技术创新
鼓励教师技术创新也是促进师资队伍成长的一个非常有效措施,本专业利用电子设计大赛、创新大赛与创意大赛三个平台引导广大师生全员参与。
(1)电子设计大赛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其指导思想与目的是推动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推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这项活动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指导教师的电子设计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本专业积极参与这项赛事,邀请东南大学胡仁杰教授来校指导,发动全体学生参与,2008年张祖洪、姚卫老师指导李研、孔亚伟、许秋华三位学生设计的“婴幼儿体温测试仪”荣获2008年江苏省TI杯大学生模拟电路设计竞赛二等奖,指导罗先龙、易安冬、周婧雅三个位学生参加2008年江苏省Altera杯CPLD电路设计竞赛,获优秀奖。2009年张祖红、姚卫指导周婧雅、易安冬、王玉梅等四名学生设计的“模拟路灯设计系统”获2009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省TI杯一等奖,2010年薛二阳、郭星辰指导石文斌、孙超、孙峰三位同学设计B题(点光源跟踪系统)获2010年江苏省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目前在全省五年制高职校中,我校是唯一参加该项竞赛并获奖的学校。
(2)创新大赛
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的宗旨是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这是一项更广泛的创新活动,我校也把这活动作为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这项活动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本专业全体教的全力支持。2008年本专业有4件作品代表南京市参赛全部获奖,其中司立众老师指导王诗尧、刘通学生设计的电气实训设备——网孔板获二等奖,司立众老师获伯乐获,张祖洪、南亲江老师指导于广路、沙铁之、陈启超学生设计的海水动态跟踪浮标获三等奖,姚卫、张祖洪老师指导赵维、周婧雅、狄广富设计的手压充电式红外婴幼儿体温测量仪获三等奖。
(3)创意大赛
在“江苏省高校首届大学生创意大赛”中,我校电子工程系学生杨小辉设计《3D俄罗斯方块》赢得大赛计算机软件类三等奖(第六名),陈娟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高职院校中仅我校获得此类奖项。
4、产品开发
大量的技能服务与分创新活动,激发了广大专业教师的创造意识,新产品的开发是对专业教师业务水平的更高要求。目前本专业申请的产品开发课题有程控稳压电源设计、新型电流源高频链逆变器设计、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工业智能控制模拟系统、维修电工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开发等参与的校内外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达23人。
特色二:院校合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1、吸收高职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先进理念
本专业成立了高职院教育专家和企业高级人才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狄建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华永平为我们解读他们高职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并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作进行指导。通过深入广泛的流,我们在基于五年制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这二所高职院的重基础,确定核心课程模块,增加第一岗位能力;多分向,构建设专业群,发展学生个体优势,向第二、第三岗位拓展。这些先进观念对本专业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实验、实训室资源共享
本专业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实验室为我校本专业的科技能开发、实验设备革新、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保证了本专业多项科技能活动得以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师资培训与交流
近几年南京工业、南京信息二所职业技能学院为本专业培训教师达45人次,涉及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课程教学培训、科技开发培训、学生技能大赛培训等,孙刚、尹会明、高恭娴、陈亚林、戴娟、蔡大华等高职院的名师专业教师来我校讲学或指导,促进了本专业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快速提高。
4、科研与教研合作
本专业的很多科研项目都邀请了高职院教师参加,例如MPS设备的开发、单片机的开发、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等课题,这种合作既是技术支持,也是交流和促进。
5、大学生设计大赛
大学生设计大赛是高校应用电子专业一项重要赛事,也是一项普及性的活动,只要是高校在校生都可参加。我校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帮助下被大赛组委会吸收,目前我校是唯一有资格参加这项活动的五年制高职校,近三年在这项活动中获一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一个优秀奖。
特色三:党日活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经调研企业对职校学生的素质要求高于技能要求,因此学生素质培养已成为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党日活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一个学生党员带好一批学生指导思想。
党日活动提出的是一个理念,要求所有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带领全体学生参与,大量的宣传,围绕诚实、守信、关爱、坚强这条主线,各种活动分层次推进,影响学生的行为、感化学生心灵。学生党员在活动中得到了锤炼,他们的品质受到的用人单位的好评,他们成为企业的首选,他们渐渐影响周围每一个同学。近二年本专业的党日活动主要有:“教育与爱同在、生命与爱同在”——用奔放的爱心温暖艾滋病儿童 活动、“送科技、送信息、送温暖”支援新农村建设“三下乡”活动——电子党支部践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最佳党日”活动,被省教育工委评为“优秀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