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高职助产专业概况
我校2016年申报开设高职助产专业,2017年开始招生,已连续办学2年,在校人数81人,还无毕业生。在专业调研、专家论证和校企合作共培共育的基础上,确定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
经过两年的努力,助产专业建设委员会与行业专家、专兼职教师共同完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助产专业建设,实现了“校院融通、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行业需求;通过校院合作,医院与学校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外聘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能力全面的双师素质专业师资团队,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助产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健全各项调研制度,认真分析助产岗位需求,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于2016年3月至10月按照调研计划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医院管理者、岗位助产士、患者进行了关于助产岗位需求,助产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医院对毕业生执业资质的要求;助产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信息化工具使用的能力,信息分析利用的能力,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综合实践的能力;患者对助产毕业生服务能力的需求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确立本专业的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目标。
(1)助产人才调研分析总结
通过助产岗位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调研结果分析得出:①现有的助产人才大都是中专或以下层次的,学历低、知识面窄,满足不了助产专业发展的要求,但是此类学生可塑性强,进步很快,工作易上手。②助产专业原有的课程来源于国家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方向性,教学模式也以传统单一的“教-学”为手段,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及情景教学的观念,因此助产专业调整课程结构,实施以“突出助产技术,早接触临床”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③现有助产士人数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却承担 95%以上助产、母婴护理,工作强度大,风险高。④中职助产专业学生人生阅历少,对于道德情操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塑性强,有助于医德素养的形成。
(2)“二三三”人才培养
“二三三”培养指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突出人文关怀,突出职业道德;强调助产士职业能力、育婴师职业能力、护士职业能力;获取三个证书,即毕业证、育婴师资格证和执业护士资格证”。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院校合作,围绕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