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是于2006年5月由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和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校合并组建并经教育部备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文化产业普通高校。学校成立以来,先后获及四川省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办学实绩得到业界和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实行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省宣传文化干部培训中心“两院一中心” 统一运作的组织管理模式。
专业代号 | 专业名称 | 总计划 | 普通高中类 | 中职类 | ||
招生计划 | 招生类别 | 招生计划 | 招生类别 | |||
01 | 首饰设计与工艺 | 75 | 30 | 美术类 | 45 | 文化艺术类 |
02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30 | 15 | 美术类 | 15 | 文化艺术类 |
03 | 产品艺术设计 | 55 | 25 | 美术类 | 30 | 文化艺术类 |
04 | 游戏艺术设计 | 120 | 55 | 美术类 | 65 | 文化艺术类 |
05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 75 | 35 | 美术类 | 40 | 文化艺术类 |
06 | 广告艺术设计 | 35 | 15 | 美术类 | 20 | 文化艺术类 |
07 | 环境艺术设计 | 120 | 45 | 美术类 | 75 | 文化艺术类 |
09 | 休闲体育 | 30 | 30 | 体育类 | - | - |
10 | 舞蹈表演 | 45 | 20 | 舞蹈类 | 25 | 不限类别 |
11 | 音乐表演 | 45 | 20 | 音乐表演类 | 25 | 不限类别 |
12 | 文化创意与策划 | 40 | 20 | 文理兼收 | 20 | 不限类别 |
13 | 文物修复与保护 | 35 | 20 | 文理兼收 | 15 | 不限类别 |
14 | 婚庆服务与管理 | 45 | 20 | 文理兼收 | 25 | 不限类别 |
15 | 中文 | 30 | 15 | 文理兼收 | 15 | 不限类别 |
16 |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 | 35 | 20 | 文理兼收 | 15 | 不限类别 |
17 | 建筑动画技术 | 40 | 25 | 文理兼收 | 15 | 不限类别 |
18 | 新闻采编与制作 | 45 | 25 | 文理兼收 | 20 | 不限类别 |
19 | 网络舆情监测 | 60 | 25 | 文理兼收 | 35 | 不限类别 |
20 | 影视多媒体技术 | 85 | 45 | 文理兼收 | 40 | 不限类别 |
21 | 网络直播与运营 | 60 | 35 | 文理兼收 | 25 | 不限类别 |
23 | 旅游管理 | 100 | 50 | 文理兼收 | 50 | 旅游类 |
24 |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 | 65 | 30 | 文理兼收 | 35 | 旅游类 |
25 | 智慧旅游技术应用 | 30 | 15 | 文理兼收 | 15 | 旅游类 |
26 |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 | 30 | 15 | 文理兼收 | 15 | 不限类别 |
28 |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 60 | 30 | 文理兼收 | 30 | 不限类别 |
29 | 市场营销 | 65 | 30 | 文理兼收 | 35 | 不限类别 |
30 | 大数据与会计 | 35 | 20 | 文理兼收 | 15 | 财经商贸类 |
31 | 会展策划与管理 | 45 | 25 | 文理兼收 | 20 | 不限类别 |
32 | 移动商务 | 55 | 30 | 文理兼收 | 25 | 不限类别 |
33 |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 65 | 30 | 文理兼收 | 35 | 不限类别 |
34 |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 | 55 | 25 | 文理兼收 | 30 | 不限类别 |
35 | 大数据技术 | 60 | 30 | 文理兼收 | 30 | 不限类别 |
36 | 数字媒体技术 | 60 | 40 | 文理兼收 | 20 | 不限类别 |
37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70 | 40 | 文理兼收 | 30 | 不限类别 |
备注:1、招生专业、招生计划以四川省教育厅审批为准;招生宣传内容以省教育厅、省考试院审核备案公布的招生章程为准;收费标准按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执行。
2、各类别考生按招生类别要求填报相关专业,其中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不招收色盲考生。
在规定的修读年限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所有课程,获得毕业要求的学分,由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颁发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
(一)已参加2023年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且符合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招生条件的考生。
(二)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身体健康者。
(三)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不招收色盲考生。
2023年高职单招报名实行网上统一填报的方式,分网上报名和学校确认两个阶段。
(一)网上报名(填报学校志愿)
考生应于2023年3月1日9:00至7日12:00,登录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按要求准确填写有关信息,填报高职单招学校志愿。学校志愿设置为1个,考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网上填报并及时保存。省教育考试院将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实时公布学校志愿填报情况,考生可根据分学校的志愿填报统计信息,结合本人实际修改或调整学校志愿。逾期不再补报和更改。
考生须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登录账号、密码,并对所填报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因考生疏漏或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学校确认(填报专业志愿)
1.考生应于2023年3月10日9:00至13日12:00,登录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招生网单招报名系统,填报并及时保存专业志愿,同时须通过报名系统缴纳报名考试费130元/人。未在此规定时间内填报专业志愿和缴费的考生,视为自愿放弃高职单招。
2.考生在学校招生网上报名时,须确定报考类别。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时,必须按专业招生类别要求且不得跨类别填报,可以填报2个专业志愿和选择“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其中,报考舞蹈表演、音乐表演、休闲体育专业的普通高中类和中职类考生,以及报考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智慧旅游技术应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中职类考生,均只能填报1个专业志愿且不能专业调剂。
3.报名考试费缴纳成功后,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自行通过单招报名系统打印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2023年高职单招报名表和准考证,核对个人相关信息,并按要求作出诚信承诺。
(三)资格审核
1.考生的政考意见和体检信息均采用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统一采集的信息。考生对相关信息如有虚报、隐瞒或伪造、涂改的,一经发现将按有关规定取消其高职单招报考资格;已被录取或取得学籍者,学校将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
2.报名结束后,网上报名合格者名单在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招生网上予以公布。在公布名单内的考生,方可到校参加现场审核确认。
3.考生须于2023年3月14日起登陆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招生网,查看《2023年单招考试公告》,按照相关要求参加现场审核和熟悉考场。
(一)考试时间
1.文化素质考试时间:2023年3月25日9:00-11:30。
2.职业技能综合测试(综合素质测试或专业技能测试,下同)时间:2023年3月25日下午(具体时间见准考证)。
(二)考试地点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三)考试内容
高职单招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考试+职业技能综合测试”的评价方式,考试总分500分。文化考试试题由省统一命制,分普高类、中职类,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同堂分卷,每科满分100分,总分300分;职业技能综合测试满分200分。
(一)划线
学校结合招生计划、参考人数及考试成绩的总体情况,分普高类、中职类,并根据考生文化素质考试和职业技能综合测试原始总分划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报考总人数的90%。
(二)录取
1.按照考生文化素质考试和职业技能综合测试成绩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总分相同时,依次比较职业技能综合测试、语文、数学、英语成绩。未参加文化素质考试或职业技能综合测试,以及文化素质考试或职业技能综合测试成绩为零的考生,学校不予录取。
2.高职单招考生不享受任何加分照顾政策。
3.对服从专业调剂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照考生成绩总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调剂录取到计划未完成的同类别专业。
4.预录取结束后,若出现专业计划未完成情况,由学校高职单招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是否进行计划调整或补录,并向社会公布。
5.拟录取考生名单经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高职单招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公示。
(三)免试
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和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或相当职业资格)、获得县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经教育厅核实资格、我校考核公示,并在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公示后,可由我校免试录取。所有符合免试录取条件的考生应参加高职单招报名,并在2023年3月25日前向我校招生就业处提交《四川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单独招生免试录取考生申请表》。在正式办理免试录取手续前,申请免试的考生应正常参加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高职单招考试。
学校地址:成都市双流区怡心街道锦江路四段399号
联系方式:028-85766716
江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01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四校基础上合并组建新江汉大学。2002年6月,学校整体搬迁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4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上海体育学院(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简称“上体”,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体育类普通高等学校,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单位。学校入选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学校、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试点院校、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北京体育大学(Beijing Sport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简称北体大,由国家体育总局直属,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院校、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的高等体育院校。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